超音波看到子宮上有兩個黑影。其中一個直徑大小約
7公分,位於子宮頂端子宮肌肉層內,另一個約4公分,位於子宮內膜層下,使子宮腔變形。醫師作內診時可以觸摸發現這個瘤。但哪一個是「肌腺瘤」?哪一個是「肌瘤」?這問題可能會考倒醫師。超音波檢查可以進一步清楚的看到「肌瘤」的位置與該瘤的特性,並大略判斷其為「肌瘤」或「肌腺瘤」。但真實的診斷只有靠組織的切片檢查才能斷定。治療前,有需要區分「肌瘤」與「肌腺瘤」嗎?治療預後是否不同?答案是肯定的。
「肌瘤」是由子宮「平滑肌細胞」增生,細胞以漩渦式的排列堆積聚集而成。「肌腺瘤」是子宮內膜的「腺體細胞」在子宮肌肉層內生長,刺激子宮平滑肌的生長,或聚集成瘤或隨處散生。因此,「肌瘤」較單純,而「肌腺瘤」較棘手。「肌瘤」與子宮肌肉層的正常組織涇渭分明,區別容易,手術能完整清除。大部分的「肌瘤」不會造成經血異常或經痛,只有靠近子宮腔的「肌瘤」較易造成經血過多或疼痛。「肌腺瘤」是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肌層內生長,又稱為內生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,因此「肌腺瘤」與子宮的正常組織之間找不到明確的介面,手術不易完全清除。「肌腺瘤」較易發生子宮的不正常出血及經痛。抽血檢查子宮內膜異位指標CA125,將發現「肌腺瘤」患者的CA125會升高,但「肌瘤」患者不會升高。
「肌瘤」與「肌腺瘤」的治療與預後差異很大。「肌瘤」的性質與周圍的組織不同,因此只要在「肌瘤」周圍局部注射一些血管收縮劑
(pitresin),就能幾乎不出血地將這「肌瘤」輕易的自子宮肌層中完全地挖出來。這種藥劑的止血效果極佳,幾乎沒有副作用。因此,對單純性「肌瘤」的切除,並不需要無謂的作止血效果較差的子宮血管結紮。「肌腺瘤」與周圍的正常子宮組織無明顯的界線,無法完全切除。手術只能將大部分的「肌腺瘤」切除,使病灶體積變小。病灶無法根除,使得「肌腺瘤」與經痛復發的機會較高,對於經血過多或經痛的改善較不明確。「肌腺瘤」的手術該如何拿捏,較有爭議。
為減少經痛的發生與腺瘤的復發,手術後藥物的間歇性治療仍有必要。至於,截斷傳導子宮疼痛的神經以減輕疼痛或結紮子宮血管來達到減少「肌腺瘤」復發,可能受限於子宮傳導神經與其營養血管的複雜而效果不彰。臨床上經常發現,一個導致嚴重流血或經痛的「肌腺瘤」,在經過多次的手術折磨後,最後還是得切除子宮。「肌瘤」與「肌腺瘤」同樣是子宮上的良性腫瘤,有如鑾兄弟。但在病理與臨床的性格上卻有天壤之別。子宮腫瘤是「肌瘤」還是「肌腺瘤」,命運的確不同。
(2002/09/21)
|